歼击机在二战风云中属于核心空军兵种,主要用于制空权争夺和对地支援作战。其攻击方式分为空对空与空对地两种模式,空战优先攻击敌方轰炸机与战斗机,对地作战则能有效压制装甲部队。歼击机的战斗效率受科技等级、军官属性、战场地形及编队数量直接影响,需结合战术指令实现输出最大化。
歼击机的攻击机制遵循兵种克制原则,对轰炸机有150%额外伤害加成,但对突击炮仅有70%效果。战斗中需注意其射程限制,标准作战半径为1200单位,超出范围将无法参与首轮攻击。提升燃烧引擎科技可增加移动速度,喷气引擎科技则能强化空战攻击力,这两项科技是歼击机作战能力的基础保障。军官选择上应优先配备提升空军攻击的四指编队或增加暴击率的精确瞄准技能。
资源配比方面,每生产1000架歼击机需消耗约8万钢铁、5万石油和3万稀矿。建议在军事区建造6-8座9级军工厂进行批量生产,同时保持空军基地等级不低于7级以确保出战效率。作战编组时,歼击机与轰炸机按2:1比例混编能形成有效火力覆盖,单独编队则适合执行快速拦截任务。注意保留至少20%数量作为战略预备队。
战场部署阶段,应将歼击机集群布置在战线后方3-5格位置,既避免过早接敌又能及时支援。遭遇敌方防空炮阵地时,可先派遣侦察机标记目标,再由歼击机进行多批次轮番攻击。城市防御战中,建议将歼击机与防空炮组成立体防御网,雷达站需升至9级以确保预警范围覆盖全战场。战后及时将受损单位撤回维修站可降低战损率。